当前位置:首页 > 督学看学校
羊尖实小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戏曲文化
2018-01-26 作者:锡山 肖国宝 朱晓文

    “推呀拉呀转又转,磨儿转得圆又圆……”每周二,一走进校园,就能听到熟悉的锡剧旋律《双推磨》的选段。此时正是羊尖实小“绿羊少年宫”活动的时间,“锡剧社团”的孩子们正在认真排练。
  锡剧发源于羊尖严家桥,被誉为“太湖一枝梅”。早在2002年,羊尖实小依据地方资源,确立“红领巾锡剧研究院”为学校的红领巾小事业,从此开启了羊小“传承锡剧、弘扬锡剧”传承地方戏剧之路,至今已经整整15年。
  羊尖实小把锡剧纳入课堂。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编印了锡剧校本课程《太湖一枝梅》,一到四年级每个班级每周一节锡剧课,通过课程让学生了解锡剧,学唱锡剧,会唱锡剧。学校又成立了锡剧兴趣小组——“小锡班”,选拔嗓音好、身段美、喜欢锡剧的孩子进行专门训练,每年在一年级新生中择优充实“小锡班”的力量。今年,两个兴趣班共有40多位学生在进行日常训练,排练节目参加各级各类的演出和比赛。
  羊尖实小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做好锡剧的“传承”工作。学校引导学生欣赏锡剧的名家名段,学唱锡剧传统段子,表演像《赠塔》、《双推磨》这样的传统经典,在训练中接受传统的孝文化、勤文化、热爱家乡等思想道德教育。羊尖实小近几年来在锡剧教育领域还敢于“创新”。学校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羊小一日常规》和学校经典诵读的内容结合起来,创编带有锡剧元素的节目,在创新中让学生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如:与锡山区地方税务局合作,在“阿福小税官”税收情景剧评比中,创编了《曹操“租调制”成霸业》获得最佳奖、最佳编剧奖;创编了《PK》小品,宣传教育学生不进网吧等。
  学校借助“绿羊少年宫”活动成立了50多个课程班,“小锡班”作为其中的两个学校层面的特色班,每周一、三、五的7:45-8:45进行常规训练,由学校自己的锡剧老师组织练习唱腔、身段等基本功;每周有半天的时间,每个课程班都聘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指导,现在学校有专业老师3名。每年学校都有目标,每个课程班需要排练新的节目,参加每年的全国“小梅花”、“国戏杯”及无锡市的“小小红梅奖”等比赛。
  为促使学校的锡剧特色能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学校充分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锡剧节、五届锡剧大合唱比赛。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13年,学校拍摄了一台以戏曲为主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综艺晚会“江南韵,太湖情”,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快乐戏园”栏目四集连播,每集一小时,羊小师生表演的17个小节目登上了央视大舞台,学校160多位学生和2位老师参与演出。王晓龙、余辰斌、肖陆霆昱三位同学先后获得第16届、第18届、第21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奖。学校已经培养输送了4名学生进入锡剧艺术表演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