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指出“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在实践中,丰富阅历,展示自我,提升才干。在社会大众越来越多关注高考分数的背景之下,学生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走出学校、融入社会、亲近自然、开阔视野、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难度越来越高。而学生成长的需要、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期待,特别是核心素养的培育却对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涵育南菁气质 培育未来强者”为办学目标,自主为先的办学特色给学生展示才华、增长才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暑假应该怎样度过?南菁学生用实践活动给出了一份漂亮的答案。
麦田志愿者·远赴云南献爱心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麦田志愿者协会联合江阴市点点爱心港远赴云南玉龙县开展暑期支教助学活动。成员包括高一、高二、高三共 16 名麦田志愿者成员, 16 名成员分成 4 个小组:文字编辑组、物资采购组、摄影组以及活动保障组。
在活动的 9 天时间里,志愿者们先后完成了 403 套校服整理和发放, 1000 多册书籍的入编整理,发放奖学金 1200 元,给当地孩子上义教课程 8 节,走访贫困学生家庭近 30 户,平均每一个志愿者每天行走崎岖山路 10 公里,完成社会总结调研报告 11 篇,本次支教助学活动在给当地送去我们的爱心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志愿者无论是从身体素质上还是心理感受上都得到了一次洗礼,尤其是对于新成员来说,更让他们有了一种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他们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志愿者们每天晚上 9 点 30 召开一天行程总结会,整理当天的行程感悟,文字编辑组和摄影组每天通过“麦田志愿者协会”和“点点爱心港”两个微信公众号以及 QQ 空间推送每天的行程,累计完成文字采编近 10000 字,图片近 80 张,受到了当地以及江阴本地社会、媒体、老师、学生和众多家长的广泛关注,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南菁学子不仅学业成绩突出,而且有爱心,有担当,有责任,是“南菁气质”的实践者和体现者。
菁星天文社·四川“地理大发现”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组织师生团奔赴四川进行“地理大发现”研学活动,团队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武侯祠、毕棚沟、峨眉山、甘堡藏寨、桃坪羌寨、三星堆、金沙文化遗址、大熊猫繁育基地等高校、景区及博物馆等开展研学活动。
本次活动全程 9 天,由菁星天文社负责承办,活动行程方案制订、收费、小组管理、报告整合、微信推送等均由学生协调完成。学校将研学团队分为天文自然组、人文社科组、历史名校组。研学团队每天都有一个研究主题,每一个小组在每一个研学点都有对应的研究性学习问题。领队老师或邀请的大学教师教授、博物馆讲解员及景区导游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侧重讲解分析。研学小组每天都要撰写一个小组研学报告,学生每天都要整理出当天的研学感悟。研学团队的宣传小组当晚将研学小组报告及精彩的学生感悟进行整编、处理,然后通过“菁园地理空间微信订阅号”推送。行程中,团队共完成 9 篇文章,文稿近 3 万字,整理精彩图片百余张。
行动在路上·打造南菁气质
志愿者行动是南菁德育的重要载体,南菁师生在假期通过爱心组织协助远赴西部,以实际行动弘扬志愿者精神,传递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为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范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志愿者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丰富了人生阅历,开拓了眼界,更好地认识到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宝贵的实践体验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团体的凝聚力、提升学生个体的领导力、形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核心竞争力。
南菁研学以全新的组织形式在暑期推开。作为南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部分,南菁教师创造性地将课堂搬到大学、大街、大自然之中,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成长阅历,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探索未知,关心自然生态,增强了家国情怀。“地理大发现”研学活动是地理学科课程改革的新举措,有效地实现了人文与科技教育的完美融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造性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学生的活动,学生担任主演,担任导演同时担任编剧,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学校表示,今后还将进一步组织研学旅行,开展好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研学旅行中习得核心素养、打造南菁气质。
(作者为江阴市人民政府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