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督学看学校
爱心课程,多彩儿童
2018-08-29 作者:江阴 盛洪华 陶海平

   走进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走廊里一块块“爱心教室”展板引人注目:有音乐课程方面的《音乐空间》,有语文课程的《经典语文》,有数学课程方面的《数学之窗》……这些展板各具特色,体现课程与学科结合,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是自然的,也是需要引领与尊重的。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他的成长发展更是希望得到群体的肯定和表扬。展板课程与儿童巧妙结合,展现儿童生命成长的绚丽姿态。    

  班本课程是属于每个班级的特色课程,在每个特色课程上让每个儿童都有展现自己个性和才华的可能:比如有的展板上是一些关于体育的元素,比如创意足球和足球小报,体现了想象的多样化,创新的无极限。在“足球”展板的字样中,小作者别具匠心地加入了与足球相关联的元素,球门、球衣、奖杯,以及各种姿势的卡通球员,这些元素的加入,无一不使文字标题更加活泼,更富童趣。这些作品,引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体现了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不断地想、勇敢地问、大胆地做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让创新的火花闪耀。    

  班本课程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比如有一个关于“水”的课程。展板上,有学生手工绘制示意图,水从江河引进到沉淀、逐级过滤、杀菌消毒最后进入千家万户,通过文字加简单示意图的方式,让人一目了然。有学生通过旱灾、水灾的对比,获得了对水的另一种了解。有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整理了跟水相关的成语、诗句、歇后语,从语文学科的角度丰富了水课程的内涵。有学生绘制了“水的怒火”表情图,设计了节水标语,张贴并告诫人们节约用水迫在眉睫。这种类型的班本课程,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发现问题,思考探索,从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努力寻找着一个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与老师、同伴、环境等形成了一个开放而又复杂的班本教育体系,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研究方向不同,但内容互为补充。他们用行动喊出成长宣言:“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学习方式,由我自己选择!”    

  城中的教师,从自己的课程出发,从班级的管理出发,从儿童的发展出发,和儿童一起设置微课程,布置展板,既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校园的展板上,有一些是《班级公约》和各类岗位的设置、评比,教师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学校爱心教室“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接纳和关怀”的理念,促进班集体的更优发展。还有的展板上有各种各样的“班币、稿币、积分”等,这是教师发明的各类奖励机制,从而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设置了学生最喜欢的栏目,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种“走心”的教育艺术,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独运。展板上有一些小组竞赛机制的体现。伙伴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互相鼓励成为学生团队的主流文化。充分体现了爱心教室“让每一位学生的进步都得到肯定”的理念。有些班级的栏目,也有家长参与进来,发挥了“爱心联盟”的巨大价值,充分体现了爱心教室“让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尊重”的理念。    

  学校的爱心教室有固定的十大栏目:班级愿景、班级公约、班级口号、岗位职责、成长档案、小组比赛、沟通园地、读书园地、卫生健康、班本课程。但教育是动态发展的,教师根据生情、班情创造性开展有效的创建活动。甚至有些班级还有“城中最美垃圾箱”“成长曲线”等栏目,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情绪,充分体现了爱心教室“让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权利都得到保障”的理念。    

  校园里的这些展板,渗透着老师的智慧,表达了老师对儿童生命美好姿态的期待。伴随着学校《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爱心课程研究》的深入实施,全体教师用微课程的理念,擦亮班本课程的品牌,打造属于儿童的爱心乐园,让儿童在城中校园里自由、快乐、和谐地成长。    

                                     (作者系江阴市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