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督学看学校
播下一颗人文的种子 静待开出满园芬芳
2018-10-30 作者:张丽芬

  “听赏名篇,品味文字,涵养精神,同学们,午赏时间让我们相约经典。”在流淌的音乐声中,主持人清亮的声音吹响了“午赏”的号角。名家的“好声音”携着经典的“好文字”,蕴涵着美丽的“好意境”,堰桥实验小学——这座百年老校,在这个时刻,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美。    

  “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课程”是堰桥实验小学近年来秉持的信念。为此,学校努力推进“以生为本”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学校课程特色化开发和校园生活课程化构建为重点,不断优化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效能,从而更好地“服务满足学生,成全成长学生”。    

  “晨诵、午赏、暮省、晚读”是学校根据学生一天的学习历程开发设计的“学日课程”内容,且排入了日课程表,其目的是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丰厚人文积淀、丰富人文情怀、丰润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生活品质。    

  午赏——在午间欣赏美好。午饭过后,不适宜剧烈运动,不适宜全班讲授,不适宜埋头作业。师生小憩一会, 12:00-12:10 ,伴随着悠扬的乐声听赏优秀的诗文和有意思的故事,已经成为堰桥实小师生周一和周三的“饭后甜点”。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加速融合。随着听书软件如火如荼地占领市场,听书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开始崭露头角。    

  既然我们能在这些年从重视传统阅读过渡到阅读中国传统,那么,朗读、听赏同样能传播人文情怀。果不其然,《朗读者》顺势而生。节目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让观众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节目,终有结束的一天,但作为教育者,当从中看到人文情怀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听“好声音”,“触”人文情。朗读能传播文字,播种人文情怀。《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学校、语文教师,若能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定然也能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播下人文的种子,生根,发芽。    

  受此启发,堰桥实小的语文老师们深知,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语文的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除了语言文字规范,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才是更有价值的语文“知识”。若是语文课程仅仅重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而忽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那语文将只有“骨感”而无“美感”。语文的世界面广量大,语文的学习日积月累。除了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晨诵、午赏、晚读”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在潜移默化、温和无声中滋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润泽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堰桥实验小学立足校情、学情,开发了晨起的美文诵读,午间的名家散文、民间故事的听赏,晚上临睡前的自主晚读、亲子共读。所有语文教师身先士卒加入到了朗读的行列中。早晨,教师用美妙的声音,深情的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情感世界,触摸人文情怀;午间,名家“好声音”,在同一时刻,让每一位师生,端坐教室静静聆听——那汩汩流淌的文字,这是何等的惬意与诗意;一日结束,学校倡导高年级学生自主晚读,低年级孩子亲子共读。当学生卧在床上,或读或听上一段美文、一首诗歌、一个故事……不仅能让劳累的身得到舒展,还能让心得以滋养。低年级孩子亲子共读,其乐融融,文字哺育心灵的同时更有助亲子关系的温馨成长。    

  这样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引领着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走进优秀的中华文化的殿堂,感受经典的魅力,回归心灵的宁静,涵养自我的成长。从“午赏”开始,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人文的种子,在“好声音”的灌溉下,开出满园芬芳!    

  (作者系惠山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