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进入天一校园,都有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课程与校园生态相融合的建校理念已经渗透到校园每个角落。
2001 年开始,天一中学以“生态校园、数字校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为方向,启动新校区建设。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的校园已初步实现了和谐的生态园、美丽的公花园、天然的植物园、富有情趣的休闲园、实践体验的科教园的“五园”目标。但校园毕竟不是公园,所有的努力尚需回到教育本真。校园有着占地 400 多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何将优势资源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成了全校上下共同的课题。针对传统学校学习环境“太硬”、学习资源贫乏以及学习方式单一、育人环境封闭等问题,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天一中学确立了“把课程种在校园里”的建设理念,将生态校园作为建校方向之一,确立了“水”“绿”“趣”“低碳”等主题,对校园环境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打造“环境即课程,校园即课堂”的育人模式,初步形成了学术型、体验型、审美型和环保型四大生态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合作高校的资源优势,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形成“药用植物天一教学基地”、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组建“岐黄学堂”。开展药用植物的栽培、校园药用植物的加工,校园植物标本制作以及相关的信息库的建设,形成了以校园植物、中草药为主的学术性生态课程。使学生在制标本、做香囊、品药茶、研中药的过程中感受传统中医药的魅力。学校还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发了“生生农场”。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蔬果粮食种植、小动物放养饲养等实践教育活动,初步形成了校园体验型生态课程。
同时,学校在校园文化工程建设中充分融入课程元素,发挥师生集体智慧,通过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学校通过举办校园摄影、绘画等比赛让学生认识校园。通过广纳《凌云亭碑记》和征集《致远桥赋》铭文等活动让学生熟悉校史。通过评选天一十八景及相关经典景点佳作美文,在校内放养天鹅、野鸭、山羊、锦鲤等小动物,举办“樱花节”“采摘节”和“菊花节”等活动并利用网络、微博、微信、标语、石刻等方式广为传播,从学生的角度赋予校园景点以新的内涵。与此同时,学校还利用映天湖、生生农场等开展水质生态治理研究、土质环境防治研究、太阳能风能利用研究等,并结集出版校本教材《如歌的校园》。通过师生共创,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提升校园生态课程品质,激励学生热爱自然、拓展视野、提升素养,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学校还结合校园生态项目开展小课题研究,成立了生物、药用植物研究、地理和环保等十多个社团,利用学校现有的生态资源开展社团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利用校园内的梅子进行青梅酒的制作,开展药用植物的栽培、标本制作、植物的药理研究,实施“地理要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课题研究等,使原本书本上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研究团队的教师也通过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提升了专业发展空间和水平。
高中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全社会对教育关注尚侧重于升学分数的今天,天一中学能将校园环境赋予课程教育则更显意义。因此,天一中学结合课程开发开展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的范例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作者系锡山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