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三十二年,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抱着“教育兴业、实业兴国”的理想,先后创办了十余所学校,无锡市育红小学的前身——公益学堂与化新小学就此诞生。
从上世纪 80 开始,无锡市育红小学就坚持以班集体建设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学校通过班集体建设,学校德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上。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德育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育红小学在继承班集体建设传统的基础上,及时吸纳积极德育的思想和理念,逐步形成了以“构建积极的校园德育生态 培育负责任的小公民”为主题,积极构建学校德育实施体系。
全校性的公共生活最能让每一个育红的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生成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并让学生在处理学校共同事务的过程中养成对公共事业的担负能力。
学校将仪式教育创设成最典型的全校性公共生活场景。学校为一到六年级学生精心打造了六大仪式中的三大仪式。
没有校长讲话,没有老师致辞,育红小学入学礼的所有议程都让学生主动地去想、去写、去做、去说。从唱国歌到封存心愿,从给小树挂成长牌到齐声宣誓,育红小学的孩子们在第一次全校性的公共生活体验中收获幸福感。
在育红小学,有一个延续了十年的活动,就是“小红帽志愿者活动”。学生每到五年级都要经历一次庄严的“上岗礼”。十年间,一届届的五年级同学接过这顶小红帽,也一并接下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上岗礼”的熏陶下,“小红帽”们担负起了主动帮助他人,为集体贡献的使命,使他们在学校公共生活中践行着自己服务承诺的同时也享受着被他人服务的快乐。
与一年级入学礼遥相呼应的是六年级的毕业礼。每年的毕业礼都会因学生的自主设计而变得不同。毕业礼上除了给学生分发毕业证书外,学校还会送给每一位学生一份特殊的礼物——“报喜信封”。一个普通的信封,不同的是左上角这枚学生刻制的印章——“报喜了”。老师们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离开母校之后依然能感受到母校这个温暖大集体对他的期待。
除了为学生们精心打造全校性的仪式之外,学校还为学生创建了各种全校性的公共生活,给他们提供了各种练习自治与互助的机会。育红小学有一份创办自上世纪的校报《心之桥》,它是展示育红小学师生风采、沟通家校社会联系的重要平台。从 2011 年开始,校报编辑部里多了许多学生面孔,学生编辑成为这支编辑队伍的生力军。他们的加入使校报的内容更贴近儿童生活,更能展现儿童生活的五彩缤纷,比如新增的栏目“童眼看世界”,每期组织一到两个讨论话题,从国际时事到身边现象,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观点,进行讨论交流,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编辑们还自己写信征求读者意见,不断积累办报经验。尺纸天地宽,校报大舞台。
在育红小学,不论是校报编辑、学生论坛,还是书社自理,无论是班长、科代表,还是绿植护理员、“小小路队长”,每个孩子都尽可能参与学校、班级公共事务,并从中锻炼提高交往合作、自我管理的能力,以真正体验什么叫做“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乐趣。
育红小学的班主任老师们在班级管理、班级活动和生活中引入学生自我管理、自主评价、民主协商等机制,让学生作为班级社会的公民,进入角色,承担责任,发挥作用。
育红小学班主任周老师提出了班级自治管理策略之信任、沟通、点拨、欣赏“八字诀”。“信任”是班级自治的坚定基石;“沟通”为班级自治的灵感源泉;“点拨”乃班级自治的方法补给;“欣赏”是促进班级自治的动力。
儿童生活,特别是儿童的学校生活存在着许多规则与自由之间的矛盾,而规则只有在儿童遵守的情况下才有价值。如何让儿童养成遵守规则意识,更好地发挥规则的作用,在自治理念的指导下,育红人变规定为公约,引导学生自己来讨论制订各项校园生活规则,如班级公约、学习习惯公约等,让学生在“治己”中唤醒主动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
育红小学通过构建积极的校园道德生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公民意识得以潜移默化的生长,真正成为道德建构的主体,在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生命活力的同时,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实现学校德育的有效转型。
(作者系滨湖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