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毛巾引发的课题
一年级的一节随堂听课,笔者坐在教室后面,目光被卫生角的一个脸盆吸引住了。里面装着的是满满一盆毛巾,全都晒干了,整齐蓬松地叠放在盆里。这样一盆散发着阳光气息的蓬松整齐的毛巾,可以看出一个班主任的习惯教育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当天,一条微信《从一盆毛巾看到的……》发布后,立即引起了朋友圈的热赞。其他老师在点赞之余,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习惯教育做得如何。
观当下的学校习惯教育,颁布要求者多,读背规定者多,检查扣分者多,空谈空泛者多,习惯问题出现反复者也多。能否引入“观察法”,在习惯教育中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大桥小学行政团队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之后,通过“微观察”开展习惯教育这样一个课题正式启动。
一个栏目形成的品牌
观察并非目的,因此,作为观察者,心中必须常怀四个追问: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习惯教育微观察”?——为了发现他们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或取得的经验。
我们能看到什么?——学生们做到了什么?没做到什么?
通过观察,我们能了解什么?——老师在习惯教育中是怎么做的?哪些是可以借鉴和推广的?哪些是存在漏洞的?
通过观察,我们怎样帮助他们?——我们可以提供哪些方法?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来促进习惯的养成。
因此,配合“微观察”,学校公众号推出了《“微观视界”发现大桥好习惯》系列微信,把“微观察”的视角深入到学校各个班级,也把观察后的效果最大化。《从一排绿植看到的……》《从一块面包看到的……》《从一张美丽的表看到的……》《从一排整齐的队伍中看到的……》《从一节晨会课看到的……》……教师们各具特色的习惯培养方法被发掘并放大。
一个品牌积淀的特色
“大桥好习惯”不再是写在学校愿景里的“习惯优良”几个字,也不再是回荡在校园上空的一句口号,它真正地显现于学生的身上。2017年4月14日,江阴市中小学生“我为文明江阴代言”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大桥小学隆重举行,会场上全校学生坐如钟,静无声,良好的风貌成为“大桥好习惯”最直观的展示。
从最初管理者的“视界”,到其他教师的“视界”,到教师自己的“视界”,从“他视界”到“我视界”,是被观察到主动观察的发展过程,从他律走向自律,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最高境界。把教师的关注力引向习惯培养,教师就会对自己的习惯教育多一份审视,对学生的习惯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学校的要求也就变成了教师的自主需要。
而这样一种需要、一种视野,又蔓延辐射到了学校管理的更多层面,如师德师风建设、两学一做党支部建设等。学校相继推出了《“微观视界”发现大桥好老师》《“微观视界”发现大桥好党员》等系列微信。“从一把刻刀看到的”兢兢业业的汪老师,“从一束玫瑰花看到的”勤于钻研的李老师,“从一个老师的朋友圈看到的”每天给草坪和孩子拍照的范老师等。被认同,被激励,乃至马斯洛认为的人的最高需要——自我实现,这一切的需要让很多老师在“微观视界”里得到了实现。人一旦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工作就更有意义,幸福感就更强。
教育需要仰望星空,因为它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教育更需要脚踏实地,因为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见微而知著,行微而意远。“微视野”,守住教育的“初心”,秉着最本真的态度,去寻找教育的“诗意和远方”。
(作者系江阴市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