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督学看学校
传承传统文化塑造魅力桃娃
2019-08-08 作者:强军伟 朱凤娟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无锡市阳山中心小学用真善美来指导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建设,实践中,学校从学科教学的渗透、专题性社团、主题性活动等方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厚传统文化积淀;以桃文化为特色,展开校本研究,融合本地区民俗文化活动,结合学生的特点、学校实际,开发适合学生发展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

  桃文化特色研究成果丰硕
  学校的“桃文化”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成功入选江苏省2018年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名单,这标志着学校的“桃文化”课程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进行“桃文化”特色研究,意在让孩子们在系列活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享受收获的快乐,感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学习做人的道理,懂得与大自然、动植物和谐相处,对生态环境加以合理保护,启迪他们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将此中华民族的优秀农耕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延续千年水蜜桃香。
  学校新开发的校本教材分桃与神话故事、桃与历史传说、桃与文学、桃与戏曲、桃符与楹联、桃与成语、桃与生态种植、桃与药用价值、桃与经济九大板块,让学生能尽情品味桃文化的精髓。
  学校开展的“桃文化”研究特色活动更是获得了师生、家长、社会的高度评价。如“遇见‘桃’乐陶陶”桃艺作品评比活动,低年级孩子通过收集、加工桃叶,制作桃叶贴画;中年级孩子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根雕艺术,进行桃树根雕的初步尝试;高年级孩子利用假期参观阳山镇“残疾人桃文化基地”,欣赏桃木、核雕艺术品,大胆尝试制作桃木作品或核雕。桃艺作品创作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奖作品也在惠山区“科普之光”活动中进行展示,获一致好评。

  传统节日文化研究有声有色
  传统民俗节日内容丰富,是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以传统民俗节日为切入点,让学生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珍视民族的传统节日,使节日所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等。物质文化主要体现了真,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主要体现了善,活动文化主要体现了美。研究过程中,学校首先依据“真善美”的标准,进行精华和糟粕的鉴别;其次,根据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到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传统民俗节日的选择,围绕“精、感、行”三个方面开展,主要分五个内容:传统节日简介、传统节日的习俗、传统节日的食俗、相关诗词歌谣以及实践活动。
  塑造魅力桃娃不断深入发展
  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在“桃文化”的统领下正融合推进,塑造魅力桃娃正不断深入发展。学校已初步完成关于传统民俗节日的校本教材,对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进行了详细介绍。从节日的由来、各种传说、节日相关习俗,到与节日相关的古诗词赏析。
  教材实施中,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教育,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增强传统节日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活动的直接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乐在其中,育在其中。
  阳山中心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探索,正向着良好有序的方向前进。我们期待,在桃文化的润泽下,能够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让阳小的校园成为学生心智成长的精神家园。
  (作者系惠山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