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新吴区第一实验学校开展助学案研究,精心设计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实现“双减”的目标。
科学设计助学案
学校以“基于理解的逆向设计”为理念设计助学案,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确定学习目标——精心选择学习内容——设计核心任务,以此统领整个学习过程。
学校的助学案按学时设计,即一学时设计一份助学案。助学案的设计以表格为载体,横向包括流程、目标、素材、问题/任务(QT)、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价七个要素,实现“教、学、评”的一致;纵向包括预学——尝试——互动——反馈四个流程,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教与学的同伴学习流程。助学案分学生版和教师版,学生版助学案没有“教师的教”和“评价”两个要素。助学案中的“问题(任务)”和“反馈”两部分的设计注意分层,★表示基础,★★表示提升,★★★表示拓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内容,激励学生自我挑战。
不断打磨成体系
学校提出要构建“两案三评一体系”的助学案建设目标。所谓“两案”,就是学案与教案。面向学生的助学案是学案,只有流程、目标、素材、问题/任务等四个要素,而面向教师的助学案则是教案,在学生版的基础上,增添教师的教和评价,教师根据目标、素材、问题(任务),设计学习体验活动。
所谓“三评”,第一评是指各学科组拿出半天时间,围绕助学案教学进行教研活动,第一节组内听课,第二节集中评课,第三节备课组活动。第二评是指评课之前先对助学案进行评价,例如:如何设计助学案、如何设计基于助学案教学的教案、如何设计基于助学案教学组织开展同伴学习等。第三评就是评选优秀助学案。每学期每个备课组评出一份优秀助学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
所谓“一体系”,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一套基于助学案的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完成了七、八两个年级主要学科的成体系的助学案。
以学为本减负担
高质量的助学案为学生完成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提供支持。课前,学生通过助学案了解学习内容、达成目标,可以根据助学案提供的支持性知识和方式,尝试独立自主地完成基础的学习内容。课上,主动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借助同伴的力量,共同探究预学和尝试中遇到的问题,将课上的学习成果固定在助学案上,通过反馈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课后,学生以助学案为蓝本,能够依据学习目标,自主评判自己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助学案以学生的“学”为整个教学的基点,优化了教学流程,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机组成,避免了无效、重复的作业,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自2012年实施助学案以来,无锡市新吴区第一实验学校转变了课堂教学生态,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助学案又成为该校实现“双减”目标的一把利剑。
(作者系新吴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