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一( 2 )班, 8 岁的涵涵正跟着老师一起诵读诗歌。若不是有头上的助听器,光听他清晰的吐字、抑扬顿挫的语气,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听力障碍的孩子。据了解,涵涵在 3 岁时接受了免费的人工耳蜗手术,尔后进行了言语康复,康复效果十分明显。像涵涵这样享受人工耳蜗政府补贴的孩子在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有 14 人。学校加大语言康复的师资和设备的投入,对听力障碍的孩子进行有效的言语康复。近两年,有 3 名学生通过康复,顺利进入普通幼儿园、小学就读。
良好的康复效果,让这里的孩子不仅能说会道,还吹起了陶笛,跳起了舞蹈,音乐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同样精彩。在舞蹈房,鼓声阵阵。孩子们静静地围绕在大鼓周围,感受着鼓点的震动。每编排一个舞蹈,孩子们都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听”鼓点,学节奏,看手语,学动作。从歌颂家乡美的《水韵》《太湖美》到弘扬爱国情怀的《殇》《心中的旗帜》,舞蹈队员们用灵动的身姿演绎着无声世界的美好。他们凭借着自强不息的毅力,刻苦排练,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文艺汇演特等奖,他们甚至舞进了 2008 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舞进了人们的心中。
在学校创客教室,两位一年级的小朋友正全神贯注地操控着自己拼装的汽车。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参与物理实验、机器人拼装、航模制作等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得到科学素养的培养。 2016 年,成驾澜同学在全球残疾少年 IT 挑战赛中获得 2 个奖项,成为中国代表队获奖最多的队员。同年,航模社的孩子们在江苏省青少年航空模型竞标赛中斩获两个一等奖。 2017 年, 4 名学生在无锡市第二届中小学创客比赛中获两个二等奖; 10 幅作品在无锡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奖。
在泥人课教室,阿福、阿喜、各种生肖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导师周永清老师正和孩子们一起捏泥人,画泥人。已经陪伴这些听障孩子五年时光的周老师,发现孩子们有着优于常人的动手能力与观察、创造能力。看着一批批学生泥人技艺的不断进步,让他坚信特校的孩子也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在美术教室、烘焙屋、精微绣专用室……看到了孩子们对艺术和才艺的兴趣和专注,看到了孩子制作的精美作品,看到了多元课程,挖掘了孩子的潜能,成就了别样的多彩。
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在不同的课程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不禁被他们自信阳光的笑容所感染。可以说,他们的学习成长环境与健全孩子无异,这归功于无锡特校近年来所开发的“惠喑”多元课程体系——学校以“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充分发展”为宗旨,形成了集康复课程、学科课程、潜能挖掘课程、职业课程、融合课程为一体的“惠喑”多元课程体系,以满足听障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学校提出了“专”“实”“活”“准”“深”五项课程目标:即康复课程追求“专”,着力打造专业化学前康复基地;学科课程追求“实”,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潜能课程追求“活”,根据学生需求灵活调整课程内容,找到每个特殊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激发潜能;职业课程追求“准”,精准调研社会职业发展态势,准确定位职业课程内容;融合课程追求“深”,实现从融合活动到融合课程的深度转变。
从课程构建到校本开发,从多元课程的实施到“智慧课堂”的研究,从省前瞻性课题的成功申报到素质教育成果展的圆满举行,近三年来,无锡特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内涵建设再上新台阶。从特校显著的办学成果,看到了特校惠泽听障学生的“惠喑”办学理念和“为听障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办学目标的正确性;看到了特校有一支具有博爱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看到了特校的领导和教师的团结合作的氛围、永不满足的干劲、不断进取的精神。
相信无锡特殊教育学校将在建设现代化特校和办人民满意的特校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