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业 大智慧 带来多元新体验
——督学眼中的扬名滨河“双减”下作业改革尝试
梁溪区责任督学 叶青
“作业是折射学校价值观和专业水平的‘名片’;是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支撑点;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连接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负担和成绩的关键点。”可见,作业虽“小”,作用却“大”,功能很“全”。布置作业看似是教学环节的最后一步,但却不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收官之“作”,“减负”就是要为学习成本设限,高质量作业是减轻学业负担的关键点,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切入口。
本学期任扬名滨河小学责任督学以来,着重关注和研究了该校的“作业本质”和“作业质量”。发现滨河小学从作业形式、作业内容和作业评价等方面大力推进作业改革,让作业在巩固知识、夯实基础、提升技能的同时,真正发挥出育人价值,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在作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充分发挥了作业的多元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作业改革的“深耕”中走出了减负提质的特色之路。
一、多样化作业设计,开启减负锦囊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作业“量大”、“质低”问题,作业设计是学校各学科常态教研的重要研讨内容之一,着重思考在作业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力求“减量不减质”。学校在两个方面作了努力:一是矫正作业认知。从“教学小作业”走向“育人大作业”,这个大,指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优化作业结构。根据年段特点、学科特点和教材要求既设计一些常规类作业,也要有拓展类作业,实现作业分层设计,坚持作业弹性化、个性化。从而激发孩子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让作业成为孩子思维品质提升的强而有力工具。
1.“分层弹性化”作业。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在作业的适切性、作业类型、作业时间、作业与其他学科关系等方面系统思考,以认知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实现作业布置分层化、弹性化和个性化。滨河教师为班级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了不同难度等级的作业,汇编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延展练习,提供给孩子选择性完成,同时鼓励孩子挑战更高难度的作业。对于个性化作业,老师也会加强辅导点评。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这样不仅减轻了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而且也满足了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更好地促进了不同孩子都能拾级而上。
2.“融合实践性”作业。在作业设计与实施中,单一学科与学科整合之间也呈现着“二八”定律。只有夯实20%的“课内”教学,拓展80%的“课外”活动,实现课内外的打通、不同学科的融合,才有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滨河教师们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实现学科融合发展,让学生脱离了传统作业的桎梏,建构完整的学习生态圈。例如在学习了“千克和克”、“升和毫升”等数学知识后,中年级数学组教师利用假期,带领孩子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引导孩子在家动手进行“美食探究”的劳动实践活动。孩子们在制作和分享美食的过程中,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提升了数感和量感,而且培养了孩子会生活、爱劳动、懂分享、有温度……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经历,在经历中成长,这是学科探究文化带来的魅力,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综合学习的要义所在。又如美术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所处的生活场域,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家乡船来船往的运河,运河上各式的桥梁和河两岸的古屋民居:四年级学生利用家中的废旧纸箱创作出数百栋房屋;五年级学生利用易拉罐、塑料盒等物件制作出形态各异的船只;六年级学生探究了桥的结构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出一座座心中的大桥。“创美梁溪”的实践性作业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美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让学生在了解了家乡的运河文化。
3.“多元创新型”作业。学校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为目标,在现有“多元智能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以多元智能为支撑,创新优化作业设计。这类作业引导学生拓宽学用领域,培养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养成关注生活的习惯与意识。学生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小组合作,在走访、调查、记录、搜集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素养,与社会、自然真实环境进行和谐互动。如五年级的学生在学完《桂花雨》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以桂花的主题系列活动:学生上网了了解桂花的品种、花期、作用;摘抄、诵读文人们赞美桂花的佳作,发现原来小小的桂花里也藏着许多的知识。周五队课时,学生组队在校园中赏桂花、摇桂花、拣桂花,酿桂花蜜。当桂花蜜在慢慢沉淀时,孩子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做酒酿,解决了习作5孩子没观察,没体验,只会照抄资料,将资料堆砌的弊端。在酒酿做好后,老师们带着小圆子、桂花蜜,一起到小食堂制作桂花酒酿小圆子,感受亲手实践的快乐。师生共同创作用舌尖体介绍桂花美食的视频。由文本解读到生活场景中的实践探索,学生感受到动手实践后品尝劳作果实的快乐。这一多元创新型作业,教师们集思广益,从德育、劳动、阅读、欣赏、写作、社会实践、学校特色项目等方面构想,多学科融合,关注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体现了作业的轻盈、趣味、多元与跨界,达到通过作业育人的目标。
二、多样化反馈方式,激发学习动力
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夯实提高,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重要渠道。作业反馈不仅是老师对学生作业的评判,也是激励和沟通的好机会。要使作业反馈的作用更加及时有效,凸显教育的价值,需要注重作业反馈的方式,突出作业反馈的内容,关注作业反馈的过程,强调作业反馈的结果。有趣、有理、有情、有法成为了滨河作业反馈的应有之举。
1.辟一方天地。行走在滨河宽敞整洁的走廊上,随处可见各种“惊喜”,滨河教师为孩子们的作业提供了丰富的展示交流平台。每个教室外墙上一大块优秀作业区域,学生的多样化作业在公开亮相,孩子们在来来往往时自赏和互赏着不同的佳作;每层楼面的转角处,你会被可移动的网格展示架所吸引,那里是由各年级师生们精心布置的主题探究性作业展,不同年级的孩子们可以定期欣赏和交流滨河大哥哥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们的学习成果,为小伙伴们点赞。在这小小一方天地间,学生们爱上学习,尽情展示自我能力,使孩子们都能遇见最美的自己!
2.增一分趣味。设计感满满的特色印章,让作业本暖意融融。滨河教师将各种贴近学生语言的评价语定制成充满趣味的评价印章,新鲜又好玩;作业本上的互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激励学生学习,一举两得。让评价更多元,更立体,让教育具温度,更有深度,更有宽度是滨河教师团队不变的初心。
3.多一些激励。学校创设了能激发学生坚毅而快乐生长的特有评价机制;打通常规评比、课程学习、特色活动等各类评价通道,成立滨河“毅成长”积分储值银行。发行学校流通货币“毅行币”,学生可以通过积分储值来挣“毅行币”,在校园开启全新的“消费体验”。实现从“获得积分”—“挣毅行币”—“花毅行币”—“获得积分”的快乐循环,将知识和趣味完美结合,将简单机械的纸笔作业变成了活泼轻松的实践活动,将枯燥的学习变成了有趣的升值。让学生从积极参与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知识巩固不是终点,素养提升才是关键。深刻践行“双减”,滨河小学在课堂提效上做加法、在作业负担上做减法、在改革创新上做乘法,在破除顽疾上做除法,通过做好这道“数学综合题”,重塑作业功能,促进学生素养提升及全面发展。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尝试实践,滨河小学的作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作业设计、布置、批阅、反馈等环节组成的作业链闭环。滨河教师在小小的作业设计中,实现了智慧的分享,促进了专业素养的提升;滨河学生在小小的作业完成中,形成了“素养全面、特长明显”的生长态势。